2014年第五届中国无人机大会暨展览在京召开

发布时间:2014-09-17 浏览:18434

       9月15-18日,2014(第五届)中国无人机大会暨展览在北京举行。作为我国无人机领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交流平台,本届展会以“无人机的军民融合式发展”为主题,重点探讨了无人机领域的先进技术、无人机的服务与创新等主题。


       在15日举办的无人机大会上,中航工业无人机办专务王英勋做了《无人机的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主旨发言。他表示,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因此,加紧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深度融合已刻不容缓。对此,他建议道,制定国家层面的军民融合产业规划,国家在无人机研发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支持;出台有关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指导目录;制定促进资源共享的军民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国防装备和民用产品有机结合;集中优势自主创新,建立健全竞争、评价和合作机制。

       在技术交流单元,空军工程大学黄长强教授认为,军用无人机的自主攻击技术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从而超越“人在回路地面操控模式”,进一步提高无人机的战斗力。来自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无人机教研室主任于进勇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海军无人机系统的任务及能力需求,并由这些需求导出发展海军无人机系统所需关注的关键技术。于进勇同时提出了对于我国海军无人机系统的发展设想,他认为,我国海军应放宽视野,全方面发展空中、水面、水下和陆上无人系统,并重点发展无人作战平台和舰载无人机,同时加紧研究无人机自主技术和作战应用和训练技术研究。


“海巡者”无人机
       隐身无人机将隐身技术和无人技术结合在一起,是未来最有可能改变空战规则的装备,也吸引了众多关注。西北工业大学无人机所副所长马晓平以《隐身无人机离我们有多远》为题介绍了隐身无人机的发展现状,并指出美国已经拥有可执行侦察任务的隐身无人机,并在努力发展隐身的察打一体舰载无人机和隐身无人轰炸机。
       来自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徐尤松表示,由于技术水平和研发投入有限,我国目前很多的无人直升机产品具备了自动飞行能力,但大多“能飞不能用”,无法满足实际环境和用户的使用要求。因此,国内还需要在关键技术突破和掌握程度上下工夫,并加强市场培育和行业合作,发挥无人直升机军用两用的优势,加快产业化发展。
       本届大会同时邀请到来自国际无人机系统协会、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欧洲空管局、欧洲无人机系统中心的专家以及部门国际企业负责人到访交流。据国际专家介绍,欧洲和美国均已在2013年制定了民用无人机融入当前空域管理体系的路线图。其中,欧洲各国将在2016年起将起飞重量在250kg以下级无人机的适航认证管理工作全部上交EASA,并为技术发展、适航标准和空管规则的制定设立了时间表。美国目前已在全国设立了6大无人机测试基地,将加速评估无人机的引入对于当前适航和空管体系的冲击,预计将在2016年将现有的7000架无人机融入国家空域体系。从全球范围来看,无人机产业面临着一些共性问题,如无统一的技术标准、适航标准、空管规则等。中国无人机产业要想参与全球高水平竞争,需及早参与全球化标准的制定,抢占全球市场的话语权。

       随后的16-18日,2014(第五届)中国无人机展览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老馆)8A 馆举行,国内62家无人机企业携最新技术和机型竞相亮相。其中主流无人机研发制造企业占25%,民营无人机相关企业占50%,航空专业院校占15%,其他相关企业占10%。参展商涉及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从全角度展示了中国无人机产业的发展。


WZ-3型无人直升机


教练机


(文章转载于:中国民航网)
27
26
25
24